go語言實現pos共識機制
1、【golang詳解】go語言GMP(GPM)原理和調度
Goroutine調度是一個很復雜的機制,下面嘗試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Goroutine調度機制,想要對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研讀一下源碼。首先介紹一下GMP什么意思:
G ----------- goroutine: 即Go協程,每個go關鍵字都會創建一個協程。
M ---------- thread內核級線程,所有的G都要放在M上才能運行。
P ----------- processor處理器,調度G到M上,其維護了一個隊列,存儲了所有需要它來調度的G。
Goroutine 調度器P和 OS 調度器是通過 M 結合起來的,每個 M 都代表了 1 個內核線程,OS 調度器負責把內核線程分配到 CPU 的核上執行
模型圖:
避免頻繁的創建、銷毀線程,而是對線程的復用。
1)work stealing機制
當本線程無可運行的G時,嘗試從其他線程綁定的P偷取G,而不是銷毀線程。
2)hand off機制
當本線程M0因為G0進行系統調用阻塞時,線程釋放綁定的P,把P轉移給其他空閑的線程執行。進而某個空閑的M1獲取P,繼續執行P隊列中剩下的G。而M0由于陷入系統調用而進被阻塞,M1接替M0的工作,只要P不空閑,就可以保證充分利用CPU。M1的來源有可能是M的緩存池,也可能是新建的。當G0系統調用結束后,根據M0是否能獲取到P,將會將G0做不同的處理:
如果有空閑的P,則獲取一個P,繼續執行G0。
如果沒有空閑的P,則將G0放入全局隊列,等待被其他的P調度。然后M0將進入緩存池睡眠。
如下圖
GOMAXPROCS設置P的數量,最多有GOMAXPROCS個線程分布在多個CPU上同時運行
在Go中一個goroutine最多占用CPU 10ms,防止其他goroutine被餓死。
具體可以去看另一篇文章
【Golang詳解】go語言調度機制 搶占式調度
當創建一個新的G之后優先加入本地隊列,如果本地隊列滿了,會將本地隊列的G移動到全局隊列里面,當M執行work stealing從其他P偷不到G時,它可以從全局G隊列獲取G。
協程經歷過程
我們創建一個協程 go func()經歷過程如下圖:
說明:
這里有兩個存儲G的隊列,一個是局部調度器P的本地隊列、一個是全局G隊列。新創建的G會先保存在P的本地隊列中,如果P的本地隊列已經滿了就會保存在全局的隊列中;處理器本地隊列是一個使用數組構成的環形鏈表,它最多可以存儲 256 個待執行任務。
G只能運行在M中,一個M必須持有一個P,M與P是1:1的關系。M會從P的本地隊列彈出一個可執行狀態的G來執行,如果P的本地隊列為空,就會想其他的MP組合偷取一個可執行的G來執行;
一個M調度G執行的過程是一個循環機制;會一直從本地隊列或全局隊列中獲取G
上面說到P的個數默認等于CPU核數,每個M必須持有一個P才可以執行G,一般情況下M的個數會略大于P的個數,這多出來的M將會在G產生系統調用時發揮作用。類似線程池,Go也提供一個M的池子,需要時從池子中獲取,用完放回池子,不夠用時就再創建一個。
work-stealing調度算法:當M執行完了當前P的本地隊列隊列里的所有G后,P也不會就這么在那躺尸啥都不干,它會先嘗試從全局隊列隊列尋找G來執行,如果全局隊列為空,它會隨機挑選另外一個P,從它的隊列里中拿走一半的G到自己的隊列中執行。
如果一切正常,調度器會以上述的那種方式順暢地運行,但這個世界沒這么美好,總有意外發生,以下分析goroutine在兩種例外情況下的行為。
Go runtime會在下面的goroutine被阻塞的情況下運行另外一個goroutine:
用戶態阻塞/喚醒
當goroutine因為channel操作或者network I/O而阻塞時(實際上golang已經用netpoller實現了goroutine網絡I/O阻塞不會導致M被阻塞,僅阻塞G,這里僅僅是舉個栗子),對應的G會被放置到某個wait隊列(如channel的waitq),該G的狀態由_Gruning變為_Gwaitting,而M會跳過該G嘗試獲取并執行下一個G,如果此時沒有可運行的G供M運行,那么M將解綁P,并進入sleep狀態;當阻塞的G被另一端的G2喚醒時(比如channel的可讀/寫通知),G被標記為,嘗試加入G2所在P的runnext(runnext是線程下一個需要執行的 Goroutine。), 然后再是P的本地隊列和全局隊列。
系統調用阻塞
當M執行某一個G時候如果發生了阻塞操作,M會阻塞,如果當前有一些G在執行,調度器會把這個線程M從P中摘除,然后再創建一個新的操作系統的線程(如果有空閑的線程可用就復用空閑線程)來服務于這個P。當M系統調用結束時候,這個G會嘗試獲取一個空閑的P執行,并放入到這個P的本地隊列。如果獲取不到P,那么這個線程M變成休眠狀態, 加入到空閑線程中,然后這個G會被放入全局隊列中。
隊列輪轉
可見每個P維護著一個包含G的隊列,不考慮G進入系統調用或IO操作的情況下,P周期性的將G調度到M中執行,執行一小段時間,將上下文保存下來,然后將G放到隊列尾部,然后從隊列中重新取出一個G進行調度。
除了每個P維護的G隊列以外,還有一個全局的隊列,每個P會周期性地查看全局隊列中是否有G待運行并將其調度到M中執行,全局隊列中G的來源,主要有從系統調用中恢復的G。之所以P會周期性地查看全局隊列,也是為了防止全局隊列中的G被餓死。
除了每個P維護的G隊列以外,還有一個全局的隊列,每個P會周期性地查看全局隊列中是否有G待運行并將其調度到M中執行,全局隊列中G的來源,主要有從系統調用中恢復的G。之所以P會周期性地查看全局隊列,也是為了防止全局隊列中的G被餓死。
M0
M0是啟動程序后的編號為0的主線程,這個M對應的實例會在全局變量rutime.m0中,不需要在heap上分配,M0負責執行初始化操作和啟動第一個G,在之后M0就和其他的M一樣了
G0
G0是每次啟動一個M都會第一個創建的goroutine,G0僅用于負責調度G,G0不指向任何可執行的函數,每個M都會有一個自己的G0,在調度或系統調用時會使用G0的棧空間,全局變量的G0是M0的G0
一個G由于調度被中斷,此后如何恢復?
中斷的時候將寄存器里的棧信息,保存到自己的G對象里面。當再次輪到自己執行時,將自己保存的棧信息復制到寄存器里面,這樣就接著上次之后運行了。
我這里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想要詳細了解有關GMP的底層原理可以去看Go調度器 G-P-M 模型的設計者的文檔或直接看源碼
參考: (https://www.cnblogs.com/X-knight/p/11365929.html)
(https://draveness.me/golang/docs/part3-runtime/ch06-concurrency/golang-goroutine/)
2、GO語言商業案例(六):PayPal
創建 PayPal 的目的是使金融服務民主化,并使個人和企業能夠加入并在全球經濟中蓬勃發展。這項工作的核心是 PayPal 的支付平臺,該平臺使用專有技術和第三方技術的組合來高效、安全地促進全球數百萬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易。隨著支付平臺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PayPal 尋求對其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并縮短新應用程序的上市時間。Go 在生成干凈、高效的代碼方面的有著極高的價值。這些代碼可以隨著軟件部署的擴展而輕松擴展,這使得該語言非常適合支持 PayPal 的目標。
支付處理平臺的核心是 PayPal 用 C++ 開發的專有 NoSQL 數據庫。然而,代碼的復雜性大大降低了開發人員發展平臺的能力。Go 的簡單代碼布局、goroutine(輕量級執行線程)和通道(用作連接并發 goroutine 的管道)使 Go 成為 NoSQL 開發團隊簡化和現代化平臺的自然選擇。
作為概念驗證,一個開發團隊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學習 Go 并在 Go 中從頭開始重新實現 NoSQL 系統,在此期間,他們還提供了有關如何在 PayPal 更廣泛地實施 Go 的見解。截至今天,已遷移 30% 的集群以使用新的 NoSQL 數據庫。
隨著 PayPal 的平臺變得越來越復雜,Go 提供了一種輕松簡化大規模創建和運行軟件的復雜性的方法。該語言為 PayPal 提供了出色的庫和快速工具,以及并發、垃圾收集和類型安全。
借助 Go,PayPal 使其開發人員能夠將更多時間從 C++ 和 Java 開發的噪音中解放出來,從而能夠花更多時間查看代碼和進行戰略性思考。
在這個新改寫的 NoSQL 系統取得成功后,PayPal 內更多的平臺和內容團隊開始采用 Go。Natarajan 目前的團隊負責 PayPal 的構建、測試和發布管道——所有這些都是在 Go 中構建的。該公司擁有一個大型構建和測試農場,它使用 Go 基礎設施進行完全管理,以支持整個公司的開發人員的構建即服務(和測試即服務)。
憑借 PayPal 所需的分布式計算能力,Go 是刷新系統的正確語言。PayPal 需要并發和并行的編程,為高性能和高度可移植性而編譯,并為開發人員帶來模塊化、可組合的開源架構的好處——Go 已經提供了所有這些以及更多幫助 PayPal 對其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
安全性和可支持性是 PayPal 的關鍵問題,該公司的運營管道越來越多地由 Go 主導,因為該語言的簡潔性和模塊化幫助他們實現了這些目標。PayPal 對 Go 的部署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創意平臺,使他們能夠為 PayPal 的全球市場大規模生產簡單、高效和可靠的軟件。
隨著 PayPal 繼續使用 Go 對其軟件定義網絡 (SDN) 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除了更易于維護的代碼外,他們還看到了性能優勢。例如,Go 現在為路由器、負載平衡和越來越多的生產系統提供動力。
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PayPal 需要其開發團隊有效管理兩種規模:生產規模,尤其是與許多其他服務器(如云服務)交互的并發系統;和開發規模,尤其是由許多程序員協同開發的大型代碼庫(如開源開發)
PayPal 利用 Go 來解決這些規模問題。該公司的開發人員受益于 Go 將解釋型動態類型語言的編程易用性與靜態類型編譯語言的效率和安全性相結合的能力。隨著 PayPal 對其系統進行現代化改造,對網絡和多核計算的支持至關重要。Go 不僅提供了這種支持,而且提供的速度很快——在單臺計算機上編譯一個大型可執行文件最多需要幾秒鐘。
PayPal 目前有 100 多名 Go 開發人員,未來選擇采用 Go 的開發人員將更容易獲得該語言的批準,這要歸功于公司已經在生產中的許多成功實現。
最重要的是,PayPal 開發人員使用 Go 提高了他們的生產力。Go 的并發機制使得編寫充分利用 PayPal 的多核和聯網機器的程序變得很容易。使用 Go 的開發人員還受益于它可以快速編譯為機器代碼的事實,并且他們的應用程序獲得了垃圾收集的便利和運行時反射的強大功能。
今天 PayPal 的第一類語言是 Java 和 Node,Go 主要用作基礎設施語言。雖然 Go 可能永遠不會在某些應用程序中取代 Node.js,但 Natarajan 正在推動讓 Go 成為 PayPal 的第一類語言。
通過他的努力,PayPal 還在評估遷移到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以加快其新產品的上市時間。GKE 是一個用于部署容器化應用程序的托管、生產就緒環境,并帶來了 Google 在開發人員生產力、自動化操作和開源靈活性方面的最新創新。
對于 PayPal 而言,部署到 GKE 將使 PayPal 更容易部署、更新和管理其應用程序和服務,從而實現快速開發和迭代。此外,PayPal 會發現更容易運行機器學習、通用 GPU、高性能計算和其他受益于 GKE 支持的專用硬件加速器的工作負載。
對 PayPal 來說最重要的是,Go 開發和 GKE 的結合使公司能夠輕松擴展以滿足需求,因為 Kubernetes 自動擴展將使 PayPal 能夠處理用戶對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在最重要的時候保持它們可用,然后在安靜的時間來省錢。
3、GO語言商業案例(十六):Curve-
Golang 的創建是為了實現最大的用戶效率和編碼效率。已經熟悉 Java 或 PHP 的程序員可以在幾周內接受 Go 的培訓(許多人最終會更喜歡它)。在本文中,Dewet Diener 探討了 Golang 的優缺點,以及它的測試驅動開發 (TDD) 如何完美契合。Golang 由 Google 開發和設計,于 2009 年作為一種綜合性編程語言首次出現,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編碼效率。創建該語言的目的是修正其他已建立語言的缺陷。盡管 Golang(或簡稱為“Go”)是一門年輕的語言,但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開發人員,因此我們想分享為什么在 Curve 我們喜歡 Golang,以及我們如何采用它來實現我們移動銀行業務的目標到云端。
Go 是一種精致的編程語言:它支持“所見即所得”的原則,這意味著清晰易讀的代碼和更少的復雜抽象。該語言本身易于使用且易于訓練。盡管如此,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生態系統,要找到對 Go 具有廣泛預先知識的工程師可能會很棘手。
然而,與其他編程語言不同,Go 的創建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效率。因此,具有 Java 或 PHP 背景的開發人員和工程師可以在幾周內獲得使用 Go 的技能和培訓——根據我們的經驗,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更喜歡它。
在 Curve,我們大力提倡測試驅動開發 (TDD),Go 的框架與這種方法保持一致。通過簡單地命名一個文件 foo_test.go 并在該文件中添加結構化測試函數,Go 將快速有效地運行您的單元測試。這一創新功能提高了生產力,因為它可以更加專注于測試驅動的開發和改進的同行評審機會。
Golang 具有出色的生產優化品質,例如內存占用小,這支持其在大型項目中作為構建塊的能力,以及開箱即用的與其他架構的輕松交叉編譯。由于 Go 代碼被編譯為單個靜態二進制文件,因此它可以輕松進行容器化,并且通過擴展,將 Go 部署到任何高可用性環境(例如 Kubernetes)中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它提供了一種機制來保護工作負載,通過擁有非常纖薄的生產容器而沒有任何無關的依賴項。這使得構建、部署和維護基于 Go 的資產更加直接和安全,并為希望建立或發展其微服務戰略的公司提供了可靠的選擇。
Go 是專門為滿足我們快速發展的技術生態系統的需求而創建的。例如,Go 可以滿足您構建 API 所需的一切,并將其作為其標準庫的一部分。它使用簡單,高性能的 http 服務器消除了團隊設計新項目時經常發生的一些常見的 探索 和設計癱瘓問題——這對于一些其他流行語言(如 Java 和 Node.js)來說太常見了。
Golang 還通過其內置于語言本身的自動格式化程序巧妙地解決了代碼格式化分歧。這完全消除了格式爭議,進而提高了團隊的生產力和注意力。
盡管我是 Go 的擁護者,但它顯然也不是沒有缺陷。一個爭論不休的特性是 Go 沒有顯式接口,這是許多開發人員習慣的概念。雖然不是有害的,但它可以使選擇最適合您的結構的接口成為一項任務。這是因為您不會像在其他流行的編程語言中那樣編寫 X 實現 Y,但您很快就會接受。
依賴管理也是另一個不屬于 Google Golang 開發團隊原始設計的功能。開源社區介入并創建了 Glide 和 Dep,最初的努力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從 Go 1.11 開始,添加了對模塊的支持,這似乎已成為官方的依賴管理工具。這些挑戰并沒有削弱 Go 作為一種高效編程語言的獨創性,并且它繼續為我們提供優于其他編程語言的顯著優勢。
Golang 吸引了全球敏銳的開發人員的注意,并且圍繞它的興奮繼續增長。開源社區因有趣的項目而蓬勃發展;最著名的是 Docker 和 Kubernetes。
正是這種新鮮、有創意但又簡單的包裝吸引了我們去Go:它是一種令人興奮的編碼語言,可以幫助我們在 Curve 中快速開發以構建更好的產品。
4、go語言--Goroutines
1、goroutine:在go語言中,每一個并發的執行單元叫做goroutine,如果一個程序中包含多個goroutine,對兩個函數的調用則可能發生在同一時刻2、main goroutine:當一個程序啟動時,其主函數即在一個單獨的goroutine中運行,我們叫他為main gorountine
3、go goroutine:新的goroutine會用go語句來創建,go+函數名,go語句會使其語句中的函數在一新創建的goroutine中運行,而go語句本身會迅速地完成
4、goroutine的退出:主函數返回時,所有的goroutine都會被直接打斷,程序退出,除了從主函數退出或者終止程序之外,沒有其他方法能夠讓一個goroutine來打斷另一個的執行,但是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這個目的,通過goroutine之間的通信來讓一個goroutine請求其他的goroutine,并讓請求的goroutine自行結束執行
5、兩種共識機制對比(PoW vs PoS)
區塊鏈中最核心的架構就是共識機制,可以說是區塊鏈的驅動引擎,發展這么多年,目前主流比較明確經得住考驗的就只剩下PoW(Proof of Work)與PoS(Proof of Stake)兩種機制。簡單概述下,PoW系統的特點是通過消耗大量算力來計算特定算法的解(典型如哈希),第一個算出結果的有權生成區塊,同時也會得到coin作為獎勵(這也是coin的生產與分發過程,形象地稱為Mining),采用PoW的典型區塊鏈有Bitcoin和Ethereum,目前PoW也是運行時間最長,被公認為是最可靠安全的共識機制; 其本質是通過消耗大量算力來實現系統內的逆熵過程,保證系統的長期安全與穩定 。但PoW被廣為詬病的也是其消耗太多的能源資源,這方面PoS就被認為是更為綠色的解決方案,顧名思義PoS是通過質押系統中的資產即coin來成為一個質押者(staker),這樣就有權產出區塊,質押份額越多,獲得產出區塊權的概率就越高,也代表著獎勵越多。
在分布式系統中有一個 CAP 定理,是指一個分布式系統中存在著三元悖論,即不可能同時滿足這三個特性: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區容錯性 (Partition tolerance),而只能滿足其中兩個。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網絡,這個定理也逐漸演變成了區塊鏈的三元悖論,即 安全性(Security) 、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和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也是同時只能滿足兩個特性。
整體上看PoW系統更注重的是 安全性(Security) 與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放棄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這也是Bitcoin網絡的吞吐量非常慢的原因。而PoS系統更關注的是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與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但就PoS能否真的 實現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我是比較持懷疑態度的。從保守主義與系統的更長期穩定的角度出發,我個人是堅定地站在PoW這邊的,可能跟自身保守的性格有關,并不是特別看好PoS作為基礎層能比較穩定。特別是像這次 5月份的Luna事件 ,事件大概的過程是Luna鏈上的算法穩定幣UST缺乏價值支撐最終脫錨,其核心問題在于UST的錨定設計試圖用一個PoS股權系統去支撐其錨定美元,而且還超發了太多UST,再加上UST與Luna的兌換設計缺陷最終導致Luna自身的死亡螺旋。但這個事件更大的意義應該是敲響了一個警鐘,PoS機制在面對空頭資本砸盤時真的還能維持穩定、維持所謂的去中心化嗎?可能到時節點數量萎縮的速度會很快,逐漸趨于中心化。
所有系統設計都需要根據自身定位來折中,以下從價值錨定的角度,簡單分析下為什么長期來看PoW會更有優勢。
在PoW系統中三股主要的參與者分別是研發人員,投資者(或者叫用戶)與Miner,這三者的相互制衡,使得這個系統達到一個穩定平衡的狀態。而PoS系統中,將Miner這個重要的制衡力量移除了,投資者和Miner變成了同一群體 質押者(stakers) ,因此該群體濫用權力的行為會變得相對不受限制,并且該鏈隨后的發展方向也可能會更加不平衡,更容易傾向有利于 質押者(stakers) 群體的方向。
PoW系統很好的闡述了什么是被普遍認可的價值,抽象上來看就是高代價的稀缺性 ,高代價與稀缺性兩者缺一不可。PoS最多只能實現其中一個稀缺性。
Miner為了在鏈上生產區塊賺取coin,不僅需要持續支付高額電力成本,還必須不斷投入研發、升級硬件、優化基礎設施和運營規模來保持其競爭力。最終結果是,能夠長期持續盈利的Miner并不會是一個一層不變的群體,而是總在競爭中淘汰掉效率太低的Miner,使高效率的Miner能存活下來。這也更有利于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因為不斷變化的Miner群體意味著沒有一個Miner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網絡的大部分算力,除非他們通過嚴酷的競爭考驗,不斷優化自身來提供更多的算力。
而PoS系統中的質押者實際上并多少真正的風險投入,也沒有優勝劣汰的嚴酷競爭機制,他們只需要簡單地運行一個staker節點就可以躺著賺利息,本質上只是將自己在銀行系統里的錢簡單的轉化為鏈上資本,就可以坐地收割后進入這個系統的新人。這種行為并沒有太多難度,只是簡單地賺取“無風險”利息,他們并沒有將資本轉化為任何形式的需要面臨風險考驗的投資。
而且當發生硬分叉時,PoW的Miner選擇支持哪條鏈時會更為謹慎,因為他們需要投入高昂的電力成本來為他們的選擇背書,一旦選錯了將損失所有投入成本。PoS系統如果發生硬分叉,質押的coin作為系統內部狀態的一部分,硬分叉后質押者將在兩條不同鏈上都擁有相同數量的資產,由于沒有什么沉默成本,導致質押者更愿意兩邊都支持,從而使硬分叉更容易且更頻繁地出現,這被稱為 nothing at stake 問題。
PoW是真正能做到無準入限制的(Permissionless),就是說已經在這個系統中的老人無法限制新人加入,只要你有能力提供算力,就能直接接入網絡中產出coin。而PoS系統中,新人要進入,都不得不先從老人手中買coin。
而且PoW中Miner為了支付各種高昂成本(電力,設備,基礎設施等),產出coin后也不得不賣出一些以彌補成本,這同時也是一種把coin分發給更多人的過程; 特別是在熊市,Miner為了維持開銷也不得不低價賤賣coin,這樣新人才有機會以相對低的成本獲得籌碼入場,這才是一個健康的生態擴張過程 。而PoS中由于質押者并沒有什么運行成本,也不需要面對太多競爭,質押者出塊得到coin后不需要急著賣出,更容易哄抬價格,其實會變相激勵場內老人剝削新入場者,不給后來人更多機會;整個系統會趨向于更封閉,逐漸演變成一個有限游戲,長期運行下去只會越來越中心化;系統中財富越來越集中,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從而更不可能實現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
由于PoW系統中是以提供工作量的方式產出區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工作量都會被累積起來并使鏈不斷向前延伸,這也是為什么叫區塊鏈;這些累積的工作量也給攻擊者造成了巨大障礙,如果想要反轉整條鏈,不僅需要非常高的算力,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也為應對攻擊提供了足夠長的時間緩沖。
而PoS系統其實只是維護一個分布式賬本, 并沒有工作量累積的概念,一旦攻擊成功,要反轉整條鏈就是相當容易的,幾分鐘就可以搞定。
嚴格來說由PoW算力支撐的BTC不應歸為高科技類,由于它整個系統架構更保守更穩定,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 物化價值(objective costliness) ,更能作為價值之錨,所以數字黃金這個稱號很貼切。而像ETH(目前還是PoW,2.0升級后為PoS)這些更接近科技類創新平臺,PoS本質上更像是一種股權系統,其實PoS系統反而是需要中心化,偏向更依靠整個社區的生命力,需要依靠核心團隊的創新與開拓能力往前走;而PoW則需要去中心化,更偏向穩定與提供 物化價值(objective costliness) 。
區塊鏈作為一個價值分配系統, 算力是它的價值之錨,如果沒有算力,就會退化為一個股權系統 。算力在哪,資金就會跟去哪。目前的發展趨勢也是逐漸往多層網絡的方向發展,類似TCP/IP的多層協議棧。從作為基礎層(Base Layer)的角度看,更需要的是長期穩定與提供價值支撐,因此PoW系統更合適;而PoS可能更多的是可以作為Layer2以實現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彌補PoW基礎層的吞吐量不足,并通過錨定在PoW基礎層上來獲取算力安全性與價值支撐。
最后順帶說下最近市場行情,5,6月份以來的瀑布令很多人很恐慌,恐慌指數一度長時間停留在個位數;其實我覺得也沒必要那么恐慌,要在這個圈子長期活下去,面對這種大波動的心理預期還是要有的。想起之前紅杉資本的沈南鵬經常提到一個詞Grit,沙礫,它是礫石在千萬次打磨后留下來的細小顆粒;Grit代表了勇氣和持之以恒的一種堅持,有種經常被按地上摩擦但依然勇往直前的感覺。這個和塔勒布講的反脆弱性有異曲同工之妙,承載價值的東西就應該具有這種品質,PoW系統肯定是有反脆弱性的。
回望2017年入圈后經歷過的各種事件,其實像這樣的大波動近乎每年都有(除了2019年一年比較順利外);像2017年國內的94事件,2018年一整年的大熊市,2020的312事件,2021的519事件,再到2022今年的5,6月份市場轉熊,每次經歷大波動后,市場都會淘汰掉該淘汰的,出清掉該出清的風險,對整個行業發展也是好事。眼光還是應該放遠一點,至少看5到10年后的變化,科技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波動和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日光之下無新鮮事,每次科技革命過程中總會夾雜著眾多的反對、質疑,還有眾多的投機、騙局;這個過程也總是通過各種暴雷、回歸,清除泡沫后價值重估,夯實了基礎后積蓄能量再次進入躍升到新的發展階段。 價值互聯網的到來是一件無法回避的事情 ,當理解和看清了這種趨勢后,規避掉各種坑和市場噪音,遠離合約杠桿和各種山寨的誘惑,握住核心資產,時間本身就會帶來回報。

轉載請帶上網址:http://www.yadikedp.com/posjifour/244886.html
- 上一篇:又有10家pos機被封殺
- 下一篇:手持智能pos機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