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
網上關于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的刷卡知識比較多,也有關于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的問題,今天第一pos網(www.yadikedp.com)為大家整理刷卡常見知識,未來的我們終成一代卡神。
本文目錄一覽:
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
原標題:華夏銀行“27宗罪”,罰款金額比肩宇宙行,昔日混改標桿股價卻陰跌七年:當銀行失去風險定價能力,風險就來了
就像阿基里斯悖論,即使對手在龜速向前,只要華夏銀行更慢,它就永遠與對手保持著差距。
作者 | beyond
編輯 | 小白
華夏二字意義非凡,由于其分量之重,鮮有企業會以華夏二字命名。
或許也是這兩個字的“八字”太硬,取名“華夏”的企業往往短壽促命、運途多舛。
國內金融行業中,以華夏命名的銀行、保險、證券和基金公司各有一家,其中:
華夏證券早已于2008年破產倒閉;
華夏人壽保險在2020年被銀保監會依法接管,剛剛在今年7月接管期盡;
華夏基金也歸于中信集團旗下,目前在業內尚存余威。
還有一家華夏銀行(華夏,該行),2003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是國內第五家上市銀行,論資歷在國內股份行中說一不二。
但是如今的華夏銀行,論市值僅比2019年上市的浙商銀行(浙商)略高,排在上市股份行末尾。
(來源: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
華夏銀行的股價也自2015年6月牛市高點以后一路陰跌了7年之久。
(來源:賞心悅目的“市值風云”APP)
曾經心氣高傲的天選之子,如今卻徒剩華夏之名,個中曲折,請容風云君慢慢道來。
“27宗罪”:罰款金額名列前茅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自此,嚴監管就成為了金融行業的重要主題之一。
2020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金融體系涉房信貸的管控,嚴禁經營貸、消費貸等繞道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
監管重拳整治下,華夏銀行依然“頂風作案”,連續收到違規涉房罰單。
2022年7月8日,蘇州銀保監分局對華夏銀行蘇州分行及兩名工作人員開出了3張罰單,主要問題是對公貸款及個人貸款業務管控不到位,對2名工作人員分別處以6萬元罰款,對華夏銀行蘇州分行處以85萬元罰款。
(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同月的21號,華夏銀行常州分行被銀保監連發5張罰單,違法違規事由主要集中于貸款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常州銀保監分局對華夏銀行常州分行處以80萬元罰款,并對相關涉事人員予以警告。
(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一個月內連收兩張罰單對于華夏銀行來說只是“小菜一碟”,它的能耐可遠不止于此。事實上,2021年5月21日-2022年11月21日期間,華夏銀行共計出現105次違法違規處罰,被各地銀保監會罰款累計達到1.6億元。
也就是說:在這期間,華夏銀行平均每月因違法違規被處罰近6次,每月罰款金額達891萬元。
同期,A股上市股份行也都受到了監管機構不同程度的處罰。
雖然其他股份行在處罰次數上受體量、業務類型以及網點數量的影響而存在顯著多于華夏銀行的情況,但在處罰金額上,民生銀行(民生)的1.7億元與華夏銀行的1.6億元遠遠領先同業,排名第一及第二。
(來源:銀保監會、wind)
為了有個更直觀的認識,我們不妨進一步對比。
2021年末,“宇宙行”工商銀行有境內員工41萬人、營業網點1.6萬個,在2021年5月-2022年11月期間,工商銀行被處罰金額累計為1.58億元。
而同期,華夏銀行僅有員工3.9萬人,營業網點1008家,受處罰金額累計居然比工商銀行還要多200多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21日,華夏銀行因27條違法違規行為而被罰9830萬元,這是2021年銀行業開出的第二高罰單。第一高是民生銀行,被罰1.1億元。
(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這27宗罪,幾乎涵蓋了一家銀行業務的方方面面,每一宗都能傷人于無形,而華夏銀行能夠通過個人奮斗、單憑一己之力集齊這“奪命二十七式”,堪稱“絕世高手”。
2021年12月,銀保監會對華夏銀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通報,列舉了該行存在向個人客戶銷售高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違規查詢、存儲、傳輸和使用個人客戶信息以及違規向貸款客戶轉嫁成本等7類違法違規問題。
(來源:銀保監會官網)
無論是觸目驚心的行政處罰,還是措辭嚴厲的監管通報,都顯示了華夏銀行內部風險管控機制的不健全。
銀行天然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一旦內控松垮,必然殃及資產質量。
不良率不降反增,不良撥備“一朵奇葩”對于一家銀行而言,資產質量是其經營重中之重。
2021年財政部出臺的商業銀行績效評價中,對于的銀行資產質量(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資本風險)的要求和監管內容最多。
風云君結合監管內容,從“資產質量”、“資產負債定價”、“非息業務”、“成本管控”、“資產回報”、“成長屬性”6個方面構建了一個上市商業銀行經營評價模型。
以2021年年度數據為基礎,在資產質量這一項,該模型顯示華夏銀行在上市的38家代表性商業銀行中排在第37名,位次墊底。
這樣看不夠直觀,我們以衡量銀行資產質量的一般性指標——不良貸款率,進行對比。
2016年至今,上市股份行大多數都實現了不良率的持續壓降,這意味著這些銀行積壓的資產質量問題在這期間都處于持續好轉的趨勢中。只有華夏、民生、浙商三家是個例外:這三家2022H1的不良率都高于2016年的不良率。
這說明華夏、民生、浙商三家的資產質量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還在惡化。其中,華夏銀行2022H1的不良率為1.79%,可以說它的資產質量在上市股份行中最差。
事實上,不止股份行如此,2022H1,華夏銀行的不良率在所有上市的42家A股銀行中也都是最高的。
面對居高不下的貸款損失風險,華夏銀行有沒有預備較為充足風險緩沖墊呢?
這里,我們又能夠看到該行“出類拔萃”的一面。2022H1,華夏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52%,由低到高排在所有上市商業銀行中的第二位,僅次于民生的141%。
要知道一些不良率更低的銀行同業,普遍將不良撥備計提到250%-400%的比例水平,更有甚者撥備率達到500%以上,可謂將風險準備計提得足足的以備不測。
華夏銀行倒好,撥備率常年圍繞著監管最低要求打轉兒,對自己應對信用風險的能力保持著十足自信。
那么,該行面臨的信用風險確實比其他同業低嗎?
恰恰相反。
關注銀行的資產質量變化時,我們通常會關注“關注類貸款”的變動。這類貸款在銀行業務層面被劃分為風險程度較高的貸款,在未來有一定的劣變可能,如果被用為銀行管理資產質量的緩沖手段之一,則銀行的資產質量隱患可能更大。
因此,關注類貸款余額的占比情況,就成為我們觀察銀行不良貸款壓力的一個重要指標。2018年以來,華夏銀行的關注類貸款占比處于下降趨勢,但這并非特例,全行業在高壓監管下,都符合這樣的趨勢。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華夏銀行的關注類貸款占比自2018年以來幾乎一直保持在同業最高水平,2022H1,華夏的這一比例為2.9%,稍稍讓步于浙商的3%,二者奪得了這一榜單的前兩名,可以說他倆面臨著更高的關注類貸款劣變壓力。
(來源:各企業財報)
阿基里斯悖論:比龜速的對手更慢上市銀行整體依舊保持著總資產規模的擴張,這是銀行獲取收入的重要基礎之一。
2018年以來上市銀行整體的總資產同比增速穩中有升,由8%緩慢抬升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0%。
2020年以后隨著上市銀行整體總資產同比增速放緩,華夏銀行的總資產增速開始快速回落,2022年前三季度該增速為8%,較2020年放緩4個百分點以上。
(來源:華夏財報。制圖:市值風云)
資產端增速放緩導致華夏銀行的營收同比增速由2019年的17%迅速降至2021年的0.3%。2022年前三季度該行的營收同比增速為0.7%,收入端幾乎陷入增長停滯,而同期上市銀行整體的營收同比增速保持在6.5%的水平。
(來源:華夏財報。制圖:市值風云)
利潤端,華夏銀行的表現同樣長期遜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以2022前三季度為例,華夏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5%,而上市銀行整體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1%。
(來源:華夏財報。制圖:市值風云)
如果我們把銀行業務的枝枝蔓蔓砍掉,會發現業務核心就是一個“存與貸”,這就是銀行的商業模式——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資金的二道販子。
這幾乎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如果你能懂得低買高賣的話。
能夠盈利幾乎是每家銀行都能做到的事,銀行與銀行在核心業務上的區別就在于能否在資金成本相近的情況下,誰既能找到收益率更高的放貸目標,同時又能平衡好風險。好銀行與差銀行在收益率上可能就是十幾個BP(基點)的差異。
如果達不到平均水平,事實上你已經輸了。
華夏銀行輸了一路,在資產回報能力上同樣如此,其ROA常年低于上市股份行平均水平,即使有杠桿加持,該行最終的ROE也是持續低于上市股份行平均水平。
2021年華夏銀行的ROA為0.67%,而上市股份行平均ROA為0.78%,中間相差的這10來個BP,可能是華夏銀行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的高度。
就像阿基里斯悖論,即使對手在龜速向前,只要華夏銀行更慢,它就永遠與對手保持著差距。
(制圖:市值風云APP)
業務轉型不見起色,新帥上任能否扭轉乾坤?曾經,華夏銀行的混改一度被認為是中國商業銀行混改的標桿。
華夏銀行的前身是首鋼財務公司,北京國資委是其第一大股東。截止2022年9月末,首鋼集團依舊持有華夏20.28%的股份,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
(來源:一點就有的“市值風云”APP)
2005年,華夏銀行引入德意志銀行作為第二大股東,準備在技術支持、零售銀行、業務國際化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此后,華夏銀行又陸續引入了國網英大(國家電網)、潤華集團等股東,形成了“國資+外資+民資”的混合制股權結構。
2016年11月,人保受讓德意志銀行持有的華夏銀行股份,德意志銀行正式退出。從引入德銀開始,華夏銀行就不遺余力地加快轉型,多次提出要推進“商行+投行”轉型、加快推進零售金融轉型等等。
然而,這么多年該行的轉型成果并不顯著,尤其是近5年其在中間業務方面不進反退。
我們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收的比重,來衡量該行在非息業務方面的轉型情況。
2018年華夏銀行的手續費凈收入占營收的比重為25%,在上市股份行中尚處于平均水平(26%)。此后,該行的手續費凈收入占比持續下降,到了2021年這一占比僅為10%,遠落后于上市股份行17%的平均水平。
華夏銀行的業務轉型非但沒有進步,反而在近幾年愈發依賴吃息差的存貸業務,其在業務轉型方面與同業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伴隨著華夏銀行業務轉型的失利,該行相繼有高管人員離職。2017年1月-2022年2月有兩位行長辭職,期間還伴隨著副行長、執行董事、監事等10余名高管離職。
2022年2月18日-11月9日,華夏銀行的行長之位在空缺了10個月之久后,該行又迎來了一位新行長。
(來源:該行公告)
這位關行長能否扭轉乾坤,帶領華夏銀行走出經營迷陣呢?
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華夏銀行擁有夢幻般的開局:占據北京市的優秀經濟資源,背靠著多元化的股東背景,較早地通過混改確立了業務轉型方向,要資源有資源,要錢有錢。
然而,在經濟戰車的高速轟鳴中,華夏銀行并沒有建立起的自己競爭優勢和業務特色。
從其收入結構變化我們可知,近年來該行越來越依賴不費多少腦筋的存貸業務。畢竟抱著金飯碗能夠有飯吃,又何必苦哈哈地去闖業務,結果還可能費力不討好。
這樣做的弊病就是逐漸會失去“給風險定價”的能力。當銀行沒有了給風險定價的能力,風險就真的來了。
當一家銀行中的大部分人都圍繞著存貸資金池想方設法謀利,而不搞業務創新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淪為資金掮客。
這可能就是華夏銀行屢遭重罰的原因,表面上看這是由內控缺失造成的,實際更可能是業務生態的副作用。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云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云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云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以上就是關于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華夏刷卡機如何查詢余額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轉載請帶上網址:http://www.yadikedp.com/shuakatwo/232840.html
- 上一篇:刷卡機3年沒用要扣年費
- 下一篇:手機刷卡機不用了會自動注銷嗎